但启预/言简讲|第3讲 犹大国的被掳(音频内容更丰富)
- 但启预言简讲(小迟长老)
- 2024-11-17
- 4554
注:第3讲属于第2课内容【巴比伦的入侵】
第3讲 犹大国的被掳
(音频比文稿内容更丰富)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预言信息的概论,这一课我们开始进入但以理书的内容本身。这一课是关于巴比伦帝国攻打犹大国的事情,这也是但以理书第一章所叙述的事件。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但以理书进行逐章逐节的研究。但以理书第一章将要把我们带回到2600年前,去看一看在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也许你会问,在人类文明如此前进的今天,为什么要去学习这古老的历史呢?让我们来看圣经对此的说明。
林前10:11 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
这里说,过去的圣经都是为我们写的。虽然是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人,但是往往会经历相似的事情和考验,所以过去的这些人的经历要作为我们的鉴戒。通过但以理书前六章,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过去的历史画面将要惊人地重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上帝本着他的慈爱和智慧,将我们在末时代所要经历的考验通过历史提前勾画出来。
战争发生的时间
但1:1 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
这里说,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军队,来围困攻打耶路撒冷圣城。我们暂且先不看这个事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时间。这里说到,巴比伦军队围困耶路撒冷的时间是在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读过耶利米书的弟兄姐妹可能会有疑问,关于国王的在位年代,但以理的记载和耶利米的记载是不是有矛盾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耶利米书的相关记载。
耶25:1 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第四年,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元年,耶和华论犹大众民的话临到耶利米。
这里说,尼布甲尼撒是在约雅敬第四年才征服犹大国和其它各国的,这与但以理书所说的约雅敬第三年,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只要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特征就可以明白。在写圣经的时候,耶利米是按照巴勒斯坦的方法来计算国王在位年代的,而但以理则是按照巴比伦的方法来计算国王在位年代的,因为但以理写这卷书的时候正处在巴比伦帝国当中。那么,按照巴比伦计算王位年代的方法,他们并不把新王登基的那一年计算在内。也就是说,但以理所说的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实际上是他登基以后的第四年,这也就是耶利米所说的约雅敬在位第四年,可见圣经并没有矛盾。
犹大国的历史
但以理书第一章第一节中提到犹大王约雅敬,我们知道这是南犹大国末期的一个王。
根据列王纪的记载,所罗门之后,以色列王国十二支派分裂成两部分,也就是北部的以色列国十个支派和南部的犹大国两个支派。但是北部的以色列国因为十分悖逆,所以很快灭亡了。它于何细亚王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721年,被亚述帝国所灭。后来到了希西家王在位第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又继而攻打南部的犹大国,并迫使希西家王向亚述帝国进贡。不久之后,希西家王患了重病,他恳求上帝的医治。上帝应答了他的祷告,另外还应许说,要给他增加十五年的寿数,并帮助他彻底击败亚述的军队。希西家王向上帝求一个兆头,在上帝的应允之下,亚哈斯的日晷向前进的日影竟然往后退了十度。在当时尚处于亚述统治之下的巴比伦国中,有观察天象的人士发现了这一神迹,十分惊奇。后来巴比伦王听说这是上帝为了医治犹大王的病以及延长其寿命而赐下的兆头,于是便差使节去往犹大国,特要祝贺希西家王。希西家王本来可以藉此机会向这些外邦的使节宣扬上帝的大能和慈爱,但他却带着骄傲的心仅将国库中的一切华美给他们观看。当时,上帝藉先知向希西家王发出了一个重要的预言。
王下20:16-18 以赛亚对希西家说:“你要听万军之耶和华的话:日子必到,凡你家里所有的,并你列祖积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掳到巴比伦去,不留下一样,这是耶和华说的。并且从你本身所生的众子,其中必有被掳去,在巴比伦王宫里当太监的。”
在这之后,犹大国又继续存在了约一百年,直到但以理所说的“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05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军围困耶路撒冷。我们看到,事隔一百年以后,先知以赛亚的预言开始应验。
巴比伦的历史
但1:2 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上帝殿中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
这里的“示拿地”是指当时巴比伦大城的所在地,而巴比伦大城也就是巴比伦帝国的京都。提到巴比伦,我们又要回顾一段漫长的历史。
根据创世记十章和十一章的记载,在大约公元前2300年发生的大洪水之后,含的孙子宁录妄想建造古巴比伦帝国,而该国的都城巴别城就建立于示拿地,并且在城中还建造了巴别塔,那些跟随宁录的人妄想以此为世界的中心而一统天下。但后来上帝干预了此事,上帝将他们的口音变乱,同时将塔的上层击掉,从此人们便分散于天下各方。
从词意上讲,“巴别”是“变乱”的意思,“巴别城”和“巴别塔”因此而得名。但后来的巴比伦人不愿意听这样的意思,他们就在文字上变花样,将“巴别”一词演变成“巴比伦”,而“巴比伦”的意思是“神之门”。
到了公元前十八世纪,汉谟拉比在两河流域终于建立起了古巴比伦帝国,而但以理书第一章开头所提到的巴比伦则是指公元前六世纪兴起的新巴比伦帝国。
巴比伦对犹大国的三次战争
公元前605年春,巴比伦王那波勃来萨钦命其长子尼布甲尼撒率领军队出征埃及。根据列王纪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犹大国与埃及国之间已经缔结了盟约。当尼布甲尼撒将埃及打败之后,他又将矛头指向了犹大国,开始围攻耶路撒冷。他强迫约雅敬王解除和埃及的盟约,并且使其效忠于巴比伦。后来,尼布甲尼撒带走了一些王室贵胄的青年,要让他们作为人质,其中就有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而正在这个时候,从巴比伦传来了父王于8月15日驾崩的消息,于是尼布甲尼撒安顿好军队中的事务,然后带着一小部分随从,穿越沙漠,急速赶回了巴比伦,并于公元前605年9月7日在巴比伦登基作王。
以上的这次战争是巴比伦对犹大国的第一次战争,按照列王纪的记载,巴比伦后来又向犹大国先后发动了两次战争。第二次是发生在约雅敬的儿子约雅斤在位期间。在这次战争中,尼布甲尼撒将圣殿中的器皿全部掳去,并且将犹大王和国中的一切优秀人士都掳了去。第三次是发生在犹大王西底家在位的时代。西底家的眼睛被剜,被铜链锁着带到巴比伦。这时应验了上帝曾经藉先知以西结留下的预言。
结12:13 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网罗中缠住。我必带他到迦勒底人之地的巴比伦,他虽死在那里,却看不见那地。
这里所谓的“却看不见那地”暗指犹大王的眼睛被剜掉。在这次战争中,耶路撒冷城和其中的圣殿都完全被毁坏。除了少数农夫,大部分国民在“西底家王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86年,都被掳到巴比伦。到此,犹大国彻底灭亡。
犹大国灭亡的原因
耶17:27 耶和华说:“你们若不听从我,不以安息日为圣日,仍在安息日担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我必在各门中点火,这火也必烧毁耶路撒冷的宫殿,不能熄灭。”
通过耶利米的警告可以看到,导致犹大国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犹太人反复干犯上帝的安息日。另外,当时的犹太人还将各种偶像迁入上帝的圣殿中去敬拜。百姓犯罪累累,长期干犯上帝的诫命。上帝曾经不止一次差遣先知去警告他们,但他们却始终不肯悔改。于是最后,上帝不得不实行管教,允许了外邦国家的侵略。
但以理书历史背景的意义
大家可以看到,当我们去读但以理书第一章的时候,我们是在目睹南犹大国亡国的场面,国家陷入了沦亡,上帝的百姓也被掳去了。这里提到巴比伦的军队首次来攻打耶路撒冷。但以理书就是在这次被掳以后记录的,也就是在犹大国被巴比伦帝国所掳的这个期间记录的。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内容是在后来的玛代波斯帝国时代记录的。这就是但以理书的历史背景。
那么,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能够想到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上帝为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赐下但以理书呢?上帝想要借此向我们传递什么信号呢?通读但以理书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这些被掳的百姓,上帝依然眷顾着他们,虽然犹太人离弃了上帝,不听上帝的话,但上帝却还给他们悔改的机会,上帝等待着他们的回转,并且期待着要释放他们,使他们得以自由。这就是上帝的本意,这就是但以理书历史背景的意义。当主的百姓因为犯罪被交付给外邦人的时候,上帝借着但以理写信给他的儿女,这封信中满含着来自天父的安慰和应许的话,这就是但以理书,上帝的心态如同父亲等候离家的浪子。事实上,后来的启示录也是在基督徒遭受罗马帝国逼迫这样的背景下写岀来的。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背景都是为了向我们传递上帝拯救的心愿,以及渴望我们悔改的呼声。
犹大国被掳的意义
经文说,上帝将犹大王约雅敬交付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说上帝主动促使尼布甲尼撒王来侵略犹太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由于犹太人不断地犯罪并且不听警告,上帝不得不将其保护的手撤回去。撒但在上帝解除对犹太人保护的前提下,便促使巴比伦军队前来争战。就像在耶稣所讲的浪子的比喻中,那个浪子在外遭遇的痛苦,被人虐待,受人欺压,是父亲给他的吗?当然不是。但是,由于他离开了父亲的家,脱离了父亲的保护,从而才遭遇了这些痛苦。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中,苦难对他也是有益的,因为苦难驱使他思念父亲的爱,从而导致他再回到父亲的身边。同样,当我们远离上帝,不愿意顺从他和信靠他的时候,上帝是无法保护我们的,但上帝也藉着苦难使我们回转。正如诗篇119篇67节所说:“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
就当时的犹大国来说,上帝并没有发动战争,战争的精神本是撒但所鼓动的,但这样的事情临到犹太人也是上帝所允许的,上帝巧妙地利用这些苦难来成就了更美的旨意。一方面,为了管教犹太人,使他们能以悔改重新回归正路,上帝便允许了外邦国家的侵略。通过这次被掳,犹太人看出,国家的兴盛取决于他们对上帝诫命的顺从,于是后来有许多人在苦难之中转向了上帝。另一方面,上帝也藉着犹大国的被掳将真理传向了外邦,因为他们当中的一些虔诚人在外邦中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其中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的言行就是明显的例证。
真实的信心
我们知道,先知耶利米和但以理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耶利米较比但以理稍微在先。那么,耶利米的呼声是什么呢?他向当时的犹太人传达上帝的旨意说,巴比伦王必要来攻打,你们应当降服,不要反抗。那么,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的选择和反应是什么呢?他们自己并没有像同胞那样犯罪,但这些不幸的事却同样临到了他们,他们有没有因此而埋怨上帝呢?没有。他们亲眼看到祖国的失败,看到亲人和同胞的被杀,看到整个国家陷入沦亡,甚至看到上帝圣殿中的器皿遭到掳掠,有没有因此灰心丧志以至不信上帝呢?也没有。他们既没有埋怨上帝,同时也没有对上帝失去信心。尽管看不透前面的道路,但他们却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上帝的美意。
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写的:“我不知明天的道路,每一天我为主活。我不借明天的太阳,因明天或许阴暗。我不要为明天忧虑,因我信主的应许。我今天要与主同行,因他知前面如何……每一步越走越光明,像攀登天上阶梯。每重担越挑越轻省,每朵云披着彩衣。在那里阳光常普照,在那里没有眼泪。在美丽彩虹的尽头,众山岭与天相连……我不知明天的道路,或遭遇生活苦楚。但那位养活麻雀者,他必然也照顾我。他是我旅行的良伴,或经过水火之灾。但救主必与我同在,他宝血把我遮盖。有许多未来的事情,我现在不能识透。但我知谁管着明天,我也知谁牵我手。”这首歌是不是非常适合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呢?当他们作为俘虏从自己的祖国走向外邦的时候,他们是带着这样的信心前进的。这就像一支进行曲一样,是信心的进行曲。这首歌的名字就叫“我知道谁管着明天”。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可能会遇到和他们相似的经验。有的时候,或许会看到环境的突然改变,一切的条件从外表看来似乎都是不利的。但如果这是上帝为我们安排的,就当坚定不移地顺从。当我们走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主的旨意是美好的,上帝要成就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本课内容结论
上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悔改,他已经为我们预备了福音的筵席,耶稣基督是福音的实体,他是人类唯一的救主,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每一个世人偿还了罪债,但在我们尚未领取之前,这救恩还不能够属于我们,但这救恩是白白赐下来的,上帝并不需要我们预先给他什么工价,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带着一颗无助的心来到他面前,上帝希望我们交出来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罪而已,正如哥林多后书5章21节所说:“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上帝乐意用耶稣的义来交换我们的罪,请问你是否愿意呢?你是否愿意到耶稣面前来领取这救恩呢?希望你仰望耶稣,希望你悔改、抛弃罪,希望你过圣灵里的生活,上帝的平安就必临到你。
此文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