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意象、象征:圣经预言研读法》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2025年第二季度4-6月
第5课
《列国(下)》
4月25日~5月2日 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创2:9–17;但2:31–35;赛17:12、13;但7:1–3;罗3:10–19;启12:15、16;启10:1–11。
存心节:
“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诗篇46:10)
数百年来,总有些人坚持认为上帝是希望人堕落的,让人陷入罪恶和死亡就是祂的本意,这样就会导致祂—藉着耶稣的道成肉身—死在十字架上。毕竟,还有什么方法能比为人类死在十字架上更有力、且鲜明地展示出祂对人的深爱呢?简而言之,这些人认为,上帝需要人类堕落。
这种想法既可怕又可悲。撒但和人类的堕落从来都不是上帝的本意。撒但和人类的悖逆本就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悲剧,假如我们的始祖没有堕落,那么我们在上帝里面的喜乐将是圆满的。
本周我们将继续探讨堕落,以及人类厌弃上帝统治反羡慕人的统治所带来的问题。〈但以理书〉鲜明有力地揭示了这些真理,表明当人类远离上帝并选择属世的君王时,上帝所发出的警告是正确无误的。他们得到的也正是这样的结果:属世的君王,由罪人统治罪人,绝非好的组合。
■研究本周学课,为5月3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4月27日
第5课 列国(下)
【第一条诫命】
伊甸园是上帝第一批子民的课堂,他们在这里与万物之间的互动,会将有关创造主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带给他们及其后代。怀爱伦指出:“那圣洁的夫妇,不仅在上帝慈爱照顾之下,享有儿女的权利,也在全智的创造主训导之下作祂的学生……宇宙间的种种奥秘—‘那知识全备者奇妙的作为’(伯37:16),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源,使他们得到教育和喜乐。”——《先祖与先知》,原文第50、51页。
阅读创2:9–17。上帝给人类的第一道命令(禁令)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创2:16、17中,上帝第一次使用了tswh (表“命令”)这一动词的字根,命令人不可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为什么有些知识是被禁止了解的呢?难道不是体验得越多,知道得越多越好吗?
按照《圣经》的教导,事情并非如此:上帝愿意人有全备的知识,但同时也希望人免受某些知识带来的长久痛苦,就像人类不愿接受上帝的统治而选择自治后所经历的痛苦。
数千年后,当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时,主将后果一一列举出来(上周学习的内容),并告知祂的子民,一旦他们决定脱离祂直接的管理,那么这一决定将永不能更改,直到末日。当以色列的君王变得越来越邪恶,与上帝立约的民变得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偏离他们的目标时,上帝就给了他们更多他们想要的:人治的政府。
了解背景后再来读〈但以理书〉,将带来极大的启发:异象中所描写的帝国更迭不仅是对“列国”——外邦人——的控诉,也是对以色列人的( 失败以及他们拒绝遵从上帝的命令 mitswot)的控诉。数百年被征服的日子取代了最初在伊甸园享受的自由,而这也成了新的课堂,凡有顺从之心的人,都能从中看到世上的国和上帝国度之间的鲜明对比。
请思考,即便是在现代,有哪些知识最好还是不要去了解?这一点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伊甸园中的那道禁令?
星期一 4月28日
第5课 列国(下)
【〈但以理书〉第2章】
以色列人在巴比伦作俘虏期间,透过先知但以理,上帝对祂的子民与这世界诸国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最令人叹服的描述。如今祂的子民无法自治,他们就要承受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也许,他们能从中汲取教训?)
阅读但2:31–35,它对直至末时的世界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概括。从这惊人的预言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重要真理?
十九世纪末,许多人对于人类进步充满信心。博览会就充分显示人们对于未来的 1900年举办的巴黎世界乐观态度。人们坚信,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最严峻的问题终将解决!迈入廿世纪时,许多思想家也乐观地表示,启蒙运动的理想——例如人类的完美和理性的力量——将为人类开创一个美好的新纪元。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将这些梦想击碎,到了廿世纪末已有两亿多人死于战争。虽然人类在科技层面取得了进步,但在道德层面显然没有。用马丁 ·路德金博士(Dr. MartinLuther King Jr.)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发明了可导引的飞弹,但与此同时却是由一位引错路的向导来带领大家。这种组合非常骇人。
许多研究预言的人都注意到,〈但以理书〉第2章中的金属从最贵重的变为最不值钱的:金贬为银,银贬为铜,铜贬为铁,最后只剩铁泥混合物。
查理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以及其他十九世纪的思想家们试图让我们相信: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向上发展的—比如在生物和社会方面都正在进化。虽然人类的生存状况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所改善(至少在物质层面),但实际上有谁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并相信按现有的统治和管理下,世界能迎来和平、安定和繁荣呢?
耶稣警告说:“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太24 :6、7)尽管这些事无法避免,但知道上帝事先向我们发出警告,会让我们得到怎样的安慰?
星期二 4月29日
第5课 列国(下)
【〈但以理书〉第7章】
〈但以理书〉第2章中的梦最初显现给了一位巴比伦君王。〈但以理书〉第7章中的异象则是给了一位希伯来先知,是上帝圣约之民中的一员。
但以理与尼布甲尼撒王所看到的,虽主题一致但视角不同。但以理没有看到一尊巨像,而是看到一连串从海里升起的国家,这是风搅动水面的结果。这些国家纷争不断,权力也不断更替。诗65:5–8,赛17:12、13以及耶46:7、8都使用了洪水与波浪的比喻来描述列国之间的动荡。
相比之下,应许之地(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在外邦国家汪洋大海中一个和平安全的岛屿——它是一个建立在上帝统治基石上的神圣国度,与周围动荡不已的国家有着鲜明的对比。
阅读但7:1–3。在这一幕中有许多事情发生。我们从这个意象中,例如兽都先从海中上来,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但以理一开始在岸边观望着外邦诸国争战的硝烟,但突然兽开始登陆了——进入他所在的领域!外邦人的问题现在成了先知同胞们的问题了。他们从前既然选择了要像外邦人那样生活,现在就只能与外邦人一同生活(且在其统治之下)。从巴比伦开始,上帝的圣约之民就再也不曾拥有过完全或长久的自治权。今日上帝子民丧失自治权的状况将持续到末日,直到基督恢复祂自己作为我们君王的合法地位。在新约时期,上帝的子民先是承受罗马帝国的辖制,后来又受到小角—异教罗马继承者的迫害。
尽管在历史上,有些国家要比别的国家更好,有些时代也比别的时代更和平,但绝大多数的国家、民族和帝国,都只是从一个悲剧走向另一个悲剧,从一位压迫者走向另一位压迫者。而且,这一切通常是在统治者高举“为自己的人民谋福利”的旗帜下进行的。这与上帝希望祂的子民选择的统治方式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
罗3:10-19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状况?特别是第19节,它是如何表明为何我们迫切地需要福音进入我们的生活?
星期三 4月30日
第5课 列国(下)
【在地与海之间】
在《圣经》中,尤其是预言中地与海的意象,是颇具启发性的。请思考预言中出现的陆地和海洋的象征,二者的对比非常明显。
“从象征意义上讲,当地与海同时出现时,地通常代表有序的世界,亦或是以色列的土地;而海则是指威胁她的外邦国家,就像海洋威胁陆地一样。”—贝特丽斯·尼尔,〈被封印的圣徒与大患难〉,收录于《启示录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卷,弗兰克·霍尔布鲁克编(马里兰州银泉市:复临教会总会圣经研究所,1992年),原文第260页。
根据上述观点,大地象征着以上帝之统治为根基的稳定之处,而海洋则象征建立在人类骄傲之上、诸国不稳定和动荡的状态之中。
以此观点为背景,阅读启12:15、16和13:1,11。注意水和地并列出现的方式。圣经作者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在预言的理解方面,它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注意,龙用水来迫害妇人(教会)。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预言中的水通常是指世俗的政权,以及随之而来的动荡和混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教会历史的漫长时期内,撒但是如何在人类领袖的煽动下,利用群众来迫害上帝的子民。
此外,复临教会将启受迫害的信徒向新世界迁移。如果 12:16理解为我们对地和海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美国的建立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将其视为“地”,与“应许之地”相同—是一个为上帝子民预留的地方?虽然美国从未像其早期创立者所设想的那样成为“新以色列”,但长久以来,她一直为成千上万受到宗教迫害的人提供了宗教自由的庇护所。
不幸的是,这只如同羔羊的兽最终将要说话“好像龙”(启13:11)。作为长期以来为受迫害者提供宗教自由之灯塔的美国,终将成为宗教迫害的主导者!这也正是人类选择自我统治而非接受上帝统治时,所必导致之结果的又一力证。
星期四 5月1日
第5课 列国(下)
【再发预言】
余民教会诞生于新大陆,此处正是十七、十八世纪那些追求宗教自由的人们所奔赴的地方。考虑到在其他地方根深蒂固的宗教与政治阻碍,这场运动后来在美国新大陆上的迅速崛起与强大影响,确实是在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
阅读启10:1–11,这段经文描述了这一运动的诞生。请寻找我们学习过的象征,例如“列国”、陆地和海洋。请谨慎应用并避免过度解读。从这段经文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潜在的启示?
天使大声呼喊,就像〈启示录〉第14 第18 章中的三位天使以及〈启示录〉章中的天使一样。这是历史上的紧急时刻,余民教会的工作将要为“多民、多国、多方、多王”(启10:11)的缘故而建立起来。
天使手拿一本“小书卷” 是〈但以理书〉(见但12:4) ——很可能这是多年以来首次被打开。天使一只脚踏海,一只脚踏地,这可能暗示着这信息会覆盖全球,包括旧大陆和新世界。它也可能暗指这信息是给列国的:生活在地上的民族以及生活在“外邦”海洋的民族。
〈启示录〉这世界最终将被上帝的荣耀照亮, 1 4章中最后的信息将被传扬给每个人。就像以色列民一样,我们作为教会的任务就是将福音“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
上帝正推动人类历史走向伟大的结局:人类帝国终将结束,而基督将永远登基作王。阅读但2:34、35,44、45。《圣经》明确指出,一切世俗的王国将被彻底铲除,不留一丝痕迹,他们丑恶的遗产也将一并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上帝永恒的国度,这是一个罪恶、苦难、疾病、邪恶和死亡都不复存在的地方。
看看〈但以理书〉第2章和7章是多么精确地预言了世界帝国的兴衰。加之〈但以理书〉的成书时间,其精准度更是令人惊叹。为何这种准确性能够帮助我们相信上帝关于最终永恒国度的应许呢?
星期五·5月2日
第5课 列国(下)
进修资料
〈巴别塔〉,原文第阅读怀爱伦《先祖与先知》,第 117-124页。 10章“‘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烧灭恶人的烈火把这个地球炼净 (启21:1)那了。咒诅的一切痕迹都消除净尽。再没有永远烧着的地狱使赎民一直看见罪恶的惨局。
“但要留作纪念的只有一件事:我们救赎主被钉十字架的伤痕要永远存在。罪恶残忍之工作的唯一痕迹乃是救主受伤的头,刺破的肋旁,被钉的手脚。先知看见基督在祂的荣耀中说 :‘从他手里射出光线,在其中藏着他的能力。’ 被刺的肋旁曾流出宝贵的泉源,使 (哈3:4)那世人与上帝和好,那正是救主的荣耀,那里‘藏着他的能力’。祂既因救赎的牺牲,‘以大能施行拯救’,祂也就以大能向一切轻视上帝恩典的人执行公义的报应。基督受辱的记号正是祂最大的光荣。在永恒的岁月中,祂在髑髅地所受的创伤要彰显祂的荣耀,宣扬祂的权能。”——怀爱伦,《善恶之争》,原文第674页。
讨论问题
❶最终,属世的成就无论多么宏伟、荣耀、令人惊叹、值得称赞,都会化为灰烬,归于尘土,最终被永远消灭。你已完成或正在完成的任何伟大且辉煌的世俗成就也都包括在内。为什么牢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观点如何帮助你认清生命中的优先次序?
❷仔细观察启13:1–10中的海兽。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兽是巴别思想发展的自然结果?显然,它是从巴比伦到小角势力所有人类“国度”的总和。在你看来,每个帝国都有哪些特征是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延续的?例如,当今世界在哪些方面依然能反映出巴比伦或罗马的价值观?
❸作为复临教会的信徒,我们如何在跟随主和遵从所在国家或政府的法律法规之间保持平衡。当顺从一方会自然导致违背另一方时,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