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 2024年第3季7~9月
作者:托马斯.薛弗
第7课
《教导门徒(上)》
8月10日~8月16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可8:22-38;太20:29-34;约12:25;可9:1-50;玛4:5-6;路9:30、31。
存 心 节:
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可福音8:34)
〈马可福音〉的前半部聚焦于探讨耶稣是谁。祂强大的教导和神迹都指向同一个答案:祂是弥赛亚。在这段叙述的重大转折中,耶稣问门徒们相信祂是谁。
彼得会对这个问题作出震天价响的回答,耶稣也将开始解释祂作为弥赛亚未来要走向何方,我们深知那就是十字架。
从〈马可福音〉第8章的最后篇幅到第10章的结尾,耶稣专注于教导门徒有关祂的旅程。在这几章中,祂将说出有关十字架的预言。接下来是关于门徒训练的特别指导。这有力的教导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福音书的这一部分以两个不同的盲人所获得的医治作为标志,一个在〈马可福音〉第8章中段,另一个则是在第10章的尾声。这些由神迹所划下的“尾声”,戏剧性地说明了门徒训练如何涵括了识别耶稣身份与去向的属灵领悟力。正如耶稣的教导在两千年前对十二个门徒提出挑战,今天这些教导也令跟随祂的门徒们直面跟随祂所必须付出的深厚代价和益处。
■研究本周学课,为8月17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8月11日
第7课 教导门徒(上)
【看得清楚了】
阅读可8:22-30。为何耶稣需要触摸两次才能治愈瞎眼的人?从这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教导?
福音书记载了耶稣治愈了许多瞎眼的人。除了可8的这段经文外,可10:46-52还说到瞎眼的巴底买也得到了医治。〈马太福音〉提到两个瞎子(太20:29-34),约9则叙述了耶稣医治一个生来瞎眼的人来到西罗亚池一洗就看见的故事。
但可8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只出〈马可福音〉中,这是耶稣唯一一次以两个动作促成完全健康的神迹。在故事的部分叙述中,耶稣拉着这个人的手并带他走出村庄,确实是一个感人的细节。人们可以感受到祂对这残疾人的同情。
但为何需要两次的触摸呢?由于这是唯一涉及两个行动的神迹,因此不太可能是因为耶稣缺乏力量。相反,它更可能是一个带表演性质的比喻,说明属灵的眼光有时需要时间才能打开。耶稣的门徒们正是如此。从第8章22节起至10章25节止,这部分经文的开端和结尾皆是看得清楚了一个瞎眼之人得看见的事迹。耶稣是为了要特别教导门徒关于祂复临的事。即便祂曾告诉过他们许多次,他们仍然不太明白。
教师们向来喜欢提问。这方式通常是开启学生理解力的钥匙。在可8的这段经文中,这卷书的转捩点已经到来。有三个特征证实了这个论点:首先,耶稣向门徒询问祂的身份,这是祂以前从未做过的事;其次,彼得是第一个没有被鬼附而宣告耶稣是弥赛亚的人;第三,在耶稣启示自己是谁之后,祂立刻开始解释祂的去处─走向十字架。
为何耶稣告诫门徒们不要告诉任何人祂是弥赛亚?这对建立上帝的国度而言似乎是矛盾的。然而在耶稣时代,“弥赛亚”具有推翻罗马统治的政治色彩。耶稣不是要成为那样的弥赛亚。因此,祂呼吁对于祂的身份保持沉默。
这故事如何教导我们,无论某些事是多么真实,在不恰当的时机选择不说是十分重要的?
星期一 8月12日
第7课 教导门徒(上)
【作门徒的代价】
阅读可8:31-38。关于跟随基督的代价,耶稣在这段经文里教导了什么?
门徒们与耶稣的关系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们现在知道祂是弥赛亚了。而〈马可福音〉的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点(可1:1),因此有时比迟钝的门徒们更占优势。
当耶稣第一次呼召门徒时,祂说祂要使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可1:17)。在谈论中没有提到任何麻烦的事。但现在他们真正知道祂是谁,耶稣就向他们揭示了祂使命的目标─祂必须受很多苦,遭人拒绝、被杀害,然后第三天复活。
这是令人震惊的消息。彼得刚刚承认耶稣是弥赛亚,这时便把祂拉到一旁并责备祂不该说这样的话。这些都是透过间接方式描述的,但现在福音书作者却对耶稣说的话作直接叙述,彼得听到这些一定会感到刺耳。耶稣称彼得为撒但,并告诉他退到后边去,因为这种想法并不符合上帝的旨意。
“彼得的话,在耶稣面临的大试炼中,并不足以使祂得到帮助和安慰。这些话并不符合上帝对于失丧世界所有恩典的旨意,也不符合耶稣用自己的榜样发挥自我牺牲的教训。”《历代愿望》,原文第415页。
耶稣的跟随者被要求拥有与祂相同的目标─背起十字架来跟随祂。钉十字架是罗马人最残忍、屈辱、且令人胆寒的处决方法。每个人都对十字架避之唯恐不及。那么,为何有人愿意拿起十字架作为他们对耶稣忠诚的象征呢?
耶稣不仅解释了作门徒的代价,也解释了它的巨大价值。基督教信仰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失去生命正是得着生命的方法。相较之下,获得全世界却失去永生是荒谬的。正如传教士吉姆.埃利奥特(Jim Elliott)在1949年10月28日的日志中动人地指出:“一个人舍弃自己无法保留的,继而以此来换取自己不能失去的,绝非愚昧之举。”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12:25)。你如何真实地经历这些话?
星期二 8月13日
第7课 教导门徒(上)
【高山与众人】
阅读可9:1-13,彼得、雅各和约翰与耶稣在一起的一晚看到了什么?
耶稣在可9:1预言一群与祂站在一起的人当中,在看到上帝的国度大有能力之前,不会尝到死亡的滋味。这一预言在几天之内就应验了。当时祂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独自上了高山。在那里,祂在他们面前改变了形像,彰显了天国的荣耀。
以利亚和摩西从天上来与耶稣交谈。〈路加福音〉指出他们正在谈论耶稣即将在耶路撒冷所要成就的事(路9:30、31)并离开(希腊文exodos带有离开之意)。因此,这荣耀的场景与耶稣将在十字架上死亡连结在一起(比较可9:9)。当门徒未来看到祂被钉在十字架上时,这会给他们带来希望。
下山后的第二天早上,三位门徒向耶稣询问了有关以利亚先来的事。这个想法很可能与以利亚会在弥赛亚之前再度显现的期望有关(比较玛4:5、6)。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已经来了,祂所指的是施洗约翰。正如他们杀了约翰一样,耶稣也会死在他们手中,但三天后祂会复活。
荣耀之夜过后,山下的景象却是悲惨的乱象(见可9:14-29)。九位门徒遇到了一个被邪灵附身的男孩,他们无法治愈他。耶稣出现时,每个人都跑去见祂。故事讲述了邪灵对孩子的影响。耶稣似乎花了很长时间询问被鬼附身的细节。这对孩子的父亲来说似乎难以承受,于是他脱口而出:“你若能做什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可9:22)
耶稣立刻察觉到了他的怀疑。主的回答可以解释为:“‘你若能’,是什么意思?”(可9:23)突然,就像电光一闪,父亲看出不只是他的儿子有问题,连他自己都有不信的问题,而他的不信可能会导致儿子得不到医治。这位绝望的父亲以令人难忘之语将自己寄托在耶稣的怜悯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可9:24)于是耶稣治愈了这男孩。
在怎样的情况下(若有的话),你必须大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你从这些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星期三 8月14日
第7课 教导门徒(上)
【谁最伟大】
阅读可9:30-41。耶稣在第二次预言祂的死和复活方面有什么不同(比较可8:31)?另外,门徒在争论什么,耶稣又给了他们什么指示?
在第一个预言中,耶稣指的是那些拒绝并杀害祂的人。在第二个预言中,耶稣提到了祂将被出卖的事。此时祂没有指出谁是出卖之人,但因为犹大的身份,读者已经知道是谁(见可3:19)。我们的主再次提到祂会被杀,第三天复活。但门徒对这预言的细节似乎比第一个预言更无感。不受欢迎的消息不会引起讨论。
在可8:27中,耶稣在加利利海的北面,靠近凯撒利亚.腓立比那里。在可9:30,祂正经过加利利;而到了可9:33,祂进入了迦百农。因此,祂从北到南的旅程是不难想像的。然而祂却是独自进入迦百农,而十二门徒落后了。在屋里,祂打听他们一路上所讨论的,可是却没有人说话,这无疑表明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不安,就像孩子们明知故犯被抓到了一样。他们所争论的是谁为大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谁最大这个问题却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可是在上帝的国度里,这个想法就被颠覆了。
耶稣分成两步骤来回答这问题:首先,祂明确表示,要成为第一(最大),你必须成为仆人。然后耶稣用一个行动来说明祂的意思。显然当时有一个孩子站在附近听着。耶稣抱起孩子,把他放在大人中间,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一种威胁。但随后耶稣把孩子抱在怀里,场面顿时轻松了不少。祂教导说,如果你接待了孩子,就是接待祂。如果你接待了祂,就是接待了天父。至此,最渺小的孩子与上帝本身产生了连结。
约翰问了一个关于局外人的问题。耶稣教导了一个重要的功课:那些不抵挡我们的人都是帮助我们的。主确认那些在基督徒之服务上帮助人的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在天国也不会被忽视。
与世人的观念相比,《圣经》对伟大的观点是什么?你会追求哪一个呢?
星期四 8月15日
第7课 教导门徒(上)
【地狱里的健康人】
阅读可9:42-50,这段经文与耶稣的教导有何关联?
这段经文似乎是耶稣不同教导的集合,以缺乏韵脚或合理性的方式拼凑而成。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后续的教导都与前一个有一个关键字的连结。这段经文围绕着三个关键词,使教导循序渐进:“引人犯罪”、“火”和“盐”。
第一个教导是关于“小子”,指的是新信徒。教师和领袖在上帝国度中肩负了要特别照顾这些新归信之人的责任,类似于旧约中照顾古代社会最弱势之人——寡妇、孤儿和外邦人的道德观。耶稣以夸张的口吻说,宁可淹死在海里,也不要让这些“小子”犯罪。
“引人犯罪”的关键词引出了这段经文中最长的教导。这段教导使读者面临两个难题:首先,耶稣真的教导人们要砍掉一只手、一只脚或剜出一只眼睛吗?第二,祂是否教导有一个永远燃烧的地狱?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耶稣并没有要人自残——这在犹太教中是被禁止的(比较申14:1;王上18:27、28)。主以夸张的口吻来表达祂的观点。如果失去一只手、一只脚或一只眼睛是可怕的,那么对基督徒来说,犯罪更是一场灾难!
第二个问题也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不,耶稣并不是在教导一个永远燃烧的地狱。我们如何知道这一点?首先,这段话含有一定的反讽成分。想像人们用一只眼睛、一只脚或一只手进入天国,然后那些完整无缺的人却下地狱。这不应该反过来吗?在地狱里的反倒是健康的人?这太滑稽了!如此严肃的话题带来的喜剧效果让人认为耶稣是用夸张的方式来阐述一个观点。罪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以至于失去一只手、一只脚或一只眼睛都比犯罪要好。
至于地狱是永恒的,其实是指后果是永恒的,而不是地狱之火本身。“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3:16)。迷失的人不会永远被焚烧;相反,他们将永远灭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星期五 8月16日
第7课 教导门徒(上)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历代愿望》〈下山服务〉和〈谁是最大的〉两章,原文第426-446页。
“‘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15:33)。上天拣选那像施洗约翰在上帝面前自己卑微的工人,来在世人面前担任重要的位分。最像小孩子的门徒为上帝作工最有成效。那不求高抬自己,只知救人的人。必能得到天上能力的合作。”——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第436页。
“我们既然比别人有更好的条件——无论是教育、修养,或是品质的高贵,或是基督化的熏陶,或是宗教的经验——我们就欠了那些缺少这些条件之人的债。而且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我们应当为他们服务。如果我们是坚固的,就应当扶持那些较软弱的。那些常见天父面的荣耀天使,欢喜为祂的小孩子服务。那些品格上具有许多缺点,信心动摇的人,是他们所特别照顾的。天使随时在需要他们说明的地方,帮助那些与自我作顽强斗争,而处于最不利环境之下的人。凡是基督真实的门徒,必在这样的服务上与天使合作。”——同上,原文第440页。
讨论问题
①再阅读可8:27-29。你多常向别人承认你相信耶稣是基督?
②把在山上与基督相交的经验,与在山下为他人需要而服务的经验相比较,两者之间正确的平衡是什么?
③在班上讨论周三学习内容结束时的问题:关于“最大”之问题的答案。你认为世人对于何为“最大”的看法与上帝的看法有何不同?有哪些人物被世人视为“最大”,而上帝却不以为然?相较之下,谁会被上帝视为“最大”却被世人忽视甚至蔑视呢?这种差异告诉我们,世界的理想究竟有多么扭曲?
④我们怎么学会认真去看待罪,正如耶稣所说,受伤比犯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