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 2024年第3季7~9月
作者:托马斯.薛弗
第9课
《耶路撒冷的争议》
8月24日~8月30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可11;王上1:32-48;亚9:9、10;赛56:7;耶7:11;可12:1-34。
存 心 节:
“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可福音11:25)
〈马可福音〉第2章和第3章记载了耶稣与宗教领袖们之间一连五次的争论(见第三课)。而在本周学课中,当耶稣抵达耶路撒冷时,祂与宗教领袖们发生了一共六次的争论。这两个系列的争议就好像祂在地上服侍的开端和尾声一样;每一系列都涉及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即使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耶稣的指示也有助于在信仰的基本问题和日常经验的实际问题上指导祂的信徒。
尽管宗教领袖们处心积虑地对抗、迷惑并打击耶稣,但他们从未得逞。本周学课部分内容将包括分析是什么导致人们反对上帝,思考基督徒可以做些什么来打破偏见,并与抗拒圣灵召唤之人的心灵进行对话。
在〈马可福音〉第11章中,耶稣的事工旅程行至耶路撒冷并将在此度过逾越节(3至4月)。第11至16章的内容只限缩于大约一周的时间事的时间,而且叙轴明显变慢。前10章则大幅度涵盖了三年半的时间。这种放缓表明了结尾场景的重要性。
■研究本周学课,为8月31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8月25日
第9课 耶路撒冷的争议
【凯旋的进入】
阅读可11:1-11和亚9:9、10。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这故事的一半说到耶稣差派两个门徒到附近的一个村庄去取一头驴,让祂骑着进入耶路撒冷。为何作者要在这段叙述上花这么多时间?
答案是双重的:首先,它展示了耶稣的预言能力,强调了祂到来的尊贵,并将其与上帝的旨意联系起来。其次,故事的这部分与亚9:9、10有关,其中谈到君王骑着驴子进入耶路撒冷。这让人想起所罗门骑着驴子进入耶路撒冷(王上1:32-48),当时亚多尼雅试图篡夺王位,大卫命令所罗门立即加冕。
“在基督降生前五百年,先知撒迦利亚就这样预言大君王来到以色列的情形。这段预言现在就要应验l了。那位素来拒绝君王之尊的主,现在却作为按应许继承大卫宝座的王来到耶路撒冷。”─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第569页。
耶路撒冷位于丘陵地区,海拔约2400英尺(约740公尺)。在耶稣时代这里的人口约有,4至5万人,但在逾越节期间人口激增。这座城市面积仅有约250英亩,但圣殿的山占地约37英亩。美丽的圣殿建筑群占据了整个城市。
耶稣从东边进入,走下橄榄山,很可能通过金门进入圣殿山(大门现已用砖封闭)。整个城市都因祂的到来而激动不已,每个人都认识到祂象征性行动的重要性。陪伴耶稣的人群高呼“和散那思”,这个词最初的意是“现在就拯救”,但最终的意思是“赞美上帝”。
耶稣在〈马可福音〉的大部分篇幅里一直坚持保密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耶稣公开进入耶路撒冷,并且是以众所周知的皇室象征排场来到。祂进入圣殿,但因天色已晚,所以祂只是环顾四周,然后就和十二个门徒一起退到伯大尼。很可能演变成骚动或叛乱的局面便以祂悄悄退休而告终。但第二天就将全然不同。
骑在驴上使人想起了谦卑。为何这是一个如此重要的特征,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面对十字架,我们有什么引以为傲的呢?
星期一 8月26日
第9课 耶路撒冷的争议
【被诅咒的树和洁净圣殿】
阅读可11:12-26。这里所描述的事件有什么意义?
早晨耶稣从距离耶路撒冷仅约两英里(三公里多)的伯大尼出发。耶稣感到饥饿,祂看到一棵长满叶子的无花果树,就走到那棵树前,也许是为了寻找一些早熟的果子。这种行为不会被视为偷窃,因为根据旧约律法,一个人可以吃邻居田地或果园的食物充饥(利19:9;23:22;申23:25)。但祂找不到果子说,就对树:“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可11:14)对耶稣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且不寻常的行为,但随后发生的事更加引人注目。
接下来的事很可能是发生在外邦人的院子中,那里被用来买卖祭物(最初由该亚法开始)。耶稣将买卖的人从殿里赶出去,以便安静的敬拜得以恢复。祂的行为对圣殿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直接的侮辱。
耶稣将旧约中的两段经文连结起来,严厉谴责不圣洁的买卖。祂坚持圣殿是所有人祈祷的殿堂(赛56:7),特别是外邦人。之后祂说领袖们使圣殿成为贼窝了(耶7:11)。然后,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天结束时,耶稣和祂的门徒们离开了这座城,(可11:19)。
第二天早上回到城里(见可11:20-26),门徒们惊讶地发现无花果树连根都枯萎了。耶稣解释发生的事情时,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祷告和宽恕的课。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个故事是〈马可福音〉四个三明治结构叙事中的第(见第三课)。这样的故事经常运用戏剧化的反讽手法,就是让立场相近的角色做出相反的行动,或是立场相左的角色做出相似的行动。在这个故事中,无花果树和圣殿是平行的。耶稣咒诅这树却洁净了圣殿,正好是一种相反的行动。但讽刺的是,宗教领袖们现在密谋要杀害耶稣,这一行动将使圣殿崇拜之重要意义告终,而这些都已在耶稣身上实现。
你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耶稣的洁净?这将如何实现?
星期二 8月27日
第9课 耶路撒冷的争议
【祢仗着谁的权柄做这些事?】
阅读可11:27-33。宗教领袖们向耶稣提出了什么挑战?祂如何回应?
耶稣洁净圣殿的第二天,宗教领袖们在圣殿的院子里与祂对峙,询问祂前一天是凭什么权柄行事。他们不是在寻求真理,而是试图陷害祂。如果祂说祂的权柄是从上帝来的,他们就会否认这位纯朴的乡村木匠能有这样的权柄。如果祂承认祂的权柄是从人来的,他们就会污衊祂为傻瓜。
但耶稣看穿了他们的陷阱,并说如果他们回答祂的问题,祂也会对他们的问题予以回应。祂问施洗约翰的洗礼是从上帝来的还是从人来的。领袖们立刻发现他们反被耶稣的话困住了。如果他们说是从上帝来的,耶稣会说:“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如果他们说是从人那里来的,他们害怕会得罪人民。因此,他们撒谎说他们不知道。这给了耶稣机会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
阅读可12:1-12耶稣如何跟进祂拒绝回答的情况?效果如何?
耶稣讲了一个关于葡萄园、园主和园户的比喻。耶稣讲述的故事与赛5的葡萄园比喻非常相似,上帝在其中指控不忠的以色列民。每个人都会认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宗教领袖们。
故事以一种最不寻常的方式展开:园户不但拒绝将园地里的任何果子交给园主,他们还虐待并杀害他的仆人。最后,园主派来了他心爱的儿子,希望他们能尊敬他。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奇怪地认为,如果他们杀了园主之子,葡萄园就可以属于他们了。他们毫无逻辑的思想真是令人震惊,所以对他们的判决也是合理的。
耶稣在这故事中所做的就是向宗教领袖们发出严肃的警告,告诉他们未来将走向何方。从这角度来看,祂的比喻是一个充满爱的警告。他们现在回头免受审判还不算太晚。有些人会悔改、作出改变并接受耶稣,但其他人则不然。
星期三 8月28日
第9课 耶路撒冷的争议
【地上的责任与天上的结果】
阅读可12:13-27。这里发生了什么事,耶稣教导了什么真理?
宗教领袖们试图用一些理由来抓住耶稣的把柄,使他们可以用这些理由向罗马总督或人民来谴责祂。这场争论的焦点是纳税的问题。在这时间和地点,拒绝纳税可能会被视为对罗马政府的叛乱,是一种严重的罪行。
耶稣的回答是把凯撒的东西归给凯撒,把上帝的东西归给上帝,这使祂免于陷入困境,但也是对信徒们对政府的责任提供了深刻的指导。“基督……说明他们既然处在罗马帝国的保护之下,只要这义务不与更高的义务有冲突,就当尽到维持这个政权的义务。但是当他们安分守己地服从国家的律法时,应该随时以尽忠上帝为首要。”─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第602页。
接下来是关于死人复活的问题。撒都该人是一群只接受摩西五经为《圣经》的祭司团体。他们不相信死人复活。他们向耶稣所描述的情况可能是假设性的。它涉及七位兄弟和一名妇女。根据摩西的律法,为了维持家族财产,当一个人死后没有留下孩子时,他的兄弟将与这寡妇结婚,并且这样的结合之下所生的任何孩子都将合法地属于死者(申25:5-10)。
为了抹黑复活的教义,撒都该人便指出了在复活时女人究竟是谁的妻子所面临的道德两难。耶稣以两个步骤来反驳他们的论点,并提到《圣经》和上帝的大能。首先,祂描述了复活中上帝的大能,并表明天上不会再有婚姻。然后祂引用出3:1-22来捍卫复活的教义,在其中上帝表明了祂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耶稣暗示这意味着他们将会复活。如果上帝真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那他们就不会一直保持死亡的状态,虽然他们现在确实已逝。
如果有人问你:“你知道上帝的大能吗?”你会怎样回答?为什么?
星期四 8月29日
第9课 耶路撒冷的争议
【最大的诫命】
阅读可12:28-34。这位友善的文士问了哪些深刻的问题,耶稣又给了他怎样的双重回应?
到目前为止,在〈马可福音〉中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宗教领袖们都与耶稣为敌。在耶路撒冷更是如此;耶稣在那里面对圣殿崇拜的领导阶层——这是犹太教的核心。因此,面对普遍对耶稣的敌意,一位文士不但倾听争论,还欣赏耶稣的回应,这显示出他的诚实和勇气。即使有人同情耶稣,但选择袖手旁观还是轻松许多。但这个人并没有这么做。
文士以哪一条诫命最重要的问题切入了宗教的核心。耶稣简单明了地回应,并引用了申6:4-5中犹太教信仰的“示玛”(Shema)。耶稣说,最大的诫命就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上帝,即是以你的全部来爱祂。耶稣给了文士一个额外的好处,祂列出了第二条重要的诫命,又再次引用旧约的利19:18,要爱人如己。
有时人们想知道如何才能命令人去爱人。在〈申命记〉中命令的文化背景就有助于解释这一点。该命令语汇源自古代各方之间的条约,而“爱”这个词所指的是忠于条约的要求,并忠实地履行它们。因此,虽然它不排除各方之间深厚感情的概念,但它更注重表现出这种忠诚的行动。
诚实的文士看到耶稣的回答清晰简单。人们可以想像,诚实的文士承认了耶稣的回答正确无误之后,其他宗教领袖们肯定都会皱起眉头,因为这是大家所不愿意认可的。耶稣也肯定了文士诚实的回答,说他离上帝的国不远了。不远并不意味着在里面。文士仍然需要认出耶稣是谁并跟随祂,这是信仰之旅进程的另一步。
我们如何学习爱上帝并爱人如己?为何十字架是遵循这命令的关键?
星期五 8月30日
第9课 耶路撒冷的争议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历代愿望》〈注定遭劫的百姓〉、〈再洁净圣殿〉和应答〉〈智慧的三章,原文第580-609页。
“这个警告是为各世代而发的。基督咒诅祂用自己权能所造的树,乃是对每一个教会和基督徒所发的警告。人若不为他人服务,就不可能实行上帝的律法。但是如今有许多人不照着基督的慈悲和无私的生活而行。。有些自以为是优良基督徒的人,却不明白为上帝服务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所计划所研究的,都是为寻求自己的满意。他们一切的行动都以自我为出发点。他们认为唯有用来求得自己利益的时间才算是宝贵的。在人生的一切事务上,这就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服务。上帝造了他们并使他们住在一个必须实行无私服务的世界上,原是要他们尽可能地帮助自己的同胞。但是他们把自我看得太大,甚至任何别的事物都看不见了。他们与人群脱节了。凡这样为自己生活的人,就像那一棵无花果树,徒具各种虚伪的外表,却没有结出果子。他们谨守礼拜的形式,却没有悔改或信心。他们口头上尊崇上帝的律法,实际上却没有顺从律法。他们只说不能行。基督在咒诅无花果树的判语中,说明这种无益的虚饰在祂眼中是何等可惜。祂声称那自称是侍奉上帝而不结果子来荣耀祂的人,比那公然犯罪的人更为有罪。”——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第584页。
讨论问题
①思考基督洁净圣殿的意义。这原则如何适用于我们今天的教会?这样的洁净该如何进行呢?
②在整部福音书中,耶稣一再提到《圣经》中的一些经文以及它们必须如何应验。关于这些经文对于信仰生活的重要性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何我们必须坚定地拒绝任何淡化圣经权威的企图,尤其是认为《圣经》只是人们自己谈论关于上帝、上帝是谁以及祂如何作工的想法而已?
③教会与国家之间的正确界线在哪里?耶稣在可12:13-17的教导为这项议题的讨论提供了怎样的指引?
④查阅有关复活的经文。为何这教义对我们的信仰如此重要,特别是考虑到死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