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 2024年第3季7~9月
作者:托马斯.薛弗
第12课
《受审并被钉十字架》
9月14日~9月20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可15;路13:1;诗22:18;约20:24-29;1:1-3;但9:24-27。
存 心 节:
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可福音15:34)
〈马可福音〉第15章是受难叙事的核心。它讲述了耶稣的受审、祂的定罪、士兵的嘲笑、被钉十字架,以及祂的死亡和埋葬。本章中的事件以鲜明清晰的细节呈现,可能是因为作者想让事实来说话。
在本章中,反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对于讽刺清晰之定义彻底明了是有助益的。讽刺通常包含三个部分:❶ 两个层次的意义;❷ 这两个层次是冲突或对立的;❸ 某人看不到讽刺,也不认识正在发生的事情,更不知道他或她将承担的后果。
本周从彼拉多的问题:“你是犹太人的王吗?”,到嘲笑的士兵,至十字架上的标志,再到宗教领袖们的嘲笑:“祂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直到亚利马太的约瑟意外出现为止,整章都充满了痛苦的讽刺,但却揭示了有关耶稣之死及其含义的有力真理。
■研究本周学课,为9月21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9月15日
第12课 受审并被钉十字架
【“祢是犹太人的王吗?”】
阅读可15:1-15。这里发生了怎样的讽刺情景呢?
本丢.彼拉多是主后26至36年间犹太地区的总督。他不是一位仁慈的领袖,他有些行为使当地居民惊愕(对比路13:1)。犹太人对耶稣的受审最终是以亵渎罪判其死刑。但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处决人,所以他们把耶稣带到彼拉多那里定罪。
对于耶稣的指控在彼拉多面前并没有提出,但根据彼拉多对耶稣的简短提问:“你是犹太人的王吗?”(可15:2)就可以确定对耶稣的指控。在旧约时代,以色列人膏立君王。因此,不难看出弥赛亚(受膏者)一词如何被扩大扭曲,称其为对君王的敬意,从而与皇帝竞争。因此,在犹太公会上对耶稣提出的指控是亵渎,而在总督面前对祂提出的指控是煽动叛乱,这将导致死刑。
讽刺的是,耶稣既是弥赛亚,也是犹太人的王;因此不管是亵渎还是煽动叛乱,这两者的定罪对祂来说都是错误。相反,祂应该受到尊敬和崇拜。然而,耶稣仍然带有君王的样式。祂对彼拉多的回答是含糊的:“你说的是。”(可15:2)。祂没有否认或肯定这个头衔。这回应可能表明祂的确是王,但类型不同(比较约18:33-38)。
可15:6在叙述中引入了在逾越节期间释放囚犯的习俗。在可15:9中,彼拉多问他们是否希望他释放“犹太人的王”,尽管他的意思可能是讽刺的,但这种讽刺实际上却是针对他的。
可15:9、10是对认知和视而不见的探讨。彼拉多认为宗教领袖们因为嫉妒而把耶稣交出来,但他没有意识到他向群众的询问正中了宗教领袖们的下怀。他们煽动群众并呼吁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彼拉多退缩了。钉十字架对一位无辜的人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死亡方式。异教总督想要释放弥赛亚,而宗教领袖们却想要将祂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讽刺!
当群众压力很大时,什么可以不让你随波逐流?
星期一 9月16日
第12课 受审并被钉十字架
【恭喜,犹太人的王啊!】
阅读可15:15-20。士兵们对耶稣做了什么?这有什么意义?
罗马人使用严厉的殴打方式来预备囚犯受刑。受害者会被剥光衣服,绑在一根柱子上,然后用皮鞭抽打,皮鞭上绑着骨头、玻璃、石头和钉子。
耶稣被鞭打后,负责处决祂的士兵继续羞辱他,给他穿上紫色长袍,戴上荆棘冠冕,并嘲笑祂是犹太人的王。这群士兵被称为营或大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百到六百人。
读者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幕的讽刺意味,因为耶稣确实是王,而士兵们的嘲讽话语也宣扬了这一真理。士兵们的动作模仿了他们向罗马皇帝致敬的方式:“凯撒帝万岁!”因此隐含着与皇帝的比较。
士兵们嘲笑耶稣的行为包括用芦苇“打”祂的头、向祂“吐唾沫”、“屈膝”嘲笑祂。这三个动作都用了希腊文的未完成式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语句时态具有重复动作的含义。于是他们不断地打祂,向祂吐口水,跪在祂面前假装敬拜。耶稣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罗马钉十字架处决的典型模式是让被定罪的人赤裸裸地将十字架带到行刑地点。这种模式是为了再次在群众面前彻底羞辱这犯人。
但对犹太人来说,公开裸体是可憎恶的。可15:20指出他们脱下了耶稣身上的紫色外衣,给祂穿回自己的衣服。因此,这似乎是罗马人在当时当地对犹太人所做出的让步。
想想这里所有的讽刺:他们向作为君王的耶稣屈膝并“致敬”,尽管耶稣确实是王,不仅是犹太人的王,也是他们的王,所有这一切都是带着反讽意味的。
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为何他们的无知不能在审判日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呢?
星期二 9月17日
第12课 受审并被钉十字架
【被钉十字架】
阅读可15:21-38。这些经文中出现了什么可怕且令人痛心的讽刺?
在受难叙述的这一点上,耶稣是个沉默的受害者,被那些一心一意置祂于死的人控制。在整部福音中直到祂被捕之前,祂都是推动事件的主要人物。现在却是人们下手陷害祂。尽管祂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巡回传道人,但祂遭受的殴打、缺少食物和睡眠,使祂疲惫不堪,不得不让一个陌生人来背起祂的十字架。
在十字架上祂的衣服被脱掉,成为士兵的财产,士兵们透过抽签来决定这衣服属谁(参考诗22:18)。钉十字架是一种流血较少的处决方法。钉子将人固定在十字架上(比较约20:24-29),很可能是穿过手掌下方的手腕,那里没有主动脉(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手”一词既可以指手,也可以指前臂)。手掌本身不具有在十架上时承载身体重量所需的结构。正中神经穿过前臂的中心,会被钉子压碎,导致手臂剧烈疼痛,呼吸也困难。为了呼吸顺畅,被钉十字架的人必须用力按压那有钉子的脚并弯曲手臂,这会再次造成剧痛。过度窒息乃是死亡的可能原因之一。
耶稣被钉十字架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嘲笑和羞辱。〈马可福音〉素有启示/保密的主题,耶稣通常会要求人们对于祂是谁保持沉默。因此,像“主”、“上帝的儿子”、“基督”这样的基督论头衔并不常出现在叙述中。
但这样的元素在十字架上却彻底改变了。祂无法再被隐藏。讽刺的是,宗教领袖们却用这些头衔来嘲笑耶稣。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将自己定罪了!
他们的嘲讽中有句话十分引人注目。可15:31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为了显示祂在十字架上的无助,他们表明祂确实曾帮助了许多人(希腊动词可以表示“拯救”,“治愈”,“得救”)。因此讽刺的是,他们的确承认祂是救主。这讽刺可以更进一步推展─祂之所以不能或不愿拯救自己,乃是因为在十字架上的祂正在拯救罪人。
阅读约1:1-3,思考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关于耶稣的事,即〈马可福音〉中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同一位耶稣。思考基督的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星期三 9月18日
第12课 受审并被钉十字架
【被上帝所抛弃】
阅读可15:33-41。在〈马可福音〉中,耶稣在十字架上唯一说过的话是什么?基督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最终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属灵上,〈马可福音〉都将十字架描述为一个异常黑暗的地方。从周五中午到下午三点左右,超自然的黑暗降临在加略山。“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可15:33)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祷告被称为“被遗弃的呼声”,祂向上帝呼喊,询问上帝为何离弃祂。祂引用了诗22:1。可15:24和29也提到了同一首诗篇,显示《圣经》的记载在耶稣的死亡中应验了。即使在人的邪恶阴谋中,上帝的旨意仍然得以应验。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话语以亚兰文记录并附有翻译。“我的上帝,我的上帝”这句话在诗句中是亚兰语的音译。人们很容易以为听到耶稣在呼唤以利亚,实意是“我的上帝是耶和华”。这是一些旁观者常犯的错误。
这经文受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与可1:9-11中耶稣的洗礼的相似之处(见下图)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正如但9:24-27预言,〈马可福音〉第1章耶稣的洗礼是祂圣工的开始,而〈马可福音〉第15章在十字架上发生的事则是祂圣工的高潮或目标─祂的死作为许多人的赎价(可10:45)。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也应验了但9:24-27的部分预言。圣殿幔子的裂开(可15:38)显示了献祭制度的应验,当预表与原型相遇,救赎历史的新阶段就开始了。
尽管人类有邪恶的阴谋,上帝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这应当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到,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上帝并知道祂的良善最终将获胜?
星期四 9月19日
第12课 受审并被钉十字架
【安葬】
阅读可15:42-47。在耶稣所有的门徒都不见踪影的情况之下,关于亚利马太的约瑟及他的介入有何意义?
经历了这些戏剧性事件之后,接下来发生的是更“平凡”的事情。首先,死人总是必须被埋葬的。但接下来的几个因素在属灵上非常感人,还有一些在历史上极为重要。
在这段经文中,亚利马太的约瑟在〈马可福音〉中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出现。他是犹太公会中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员,即所谓的“都市精英”之一。作为一个富有且受人尊敬的人,他与总督站在一起,这解释了他为何敢向彼拉多求取耶稣的遗体。身为犹太公会的成员对耶稣的埋葬如此热心,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细节。与此同时,耶稣值得信赖的门徒们又在哪里呢?
这里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细节是耶稣之死的证实。可15:43讲述了约瑟请求领取耶稣的遗体。但彼拉多听到耶稣已死却感到很讶异(可15:44)。因此,他召唤负责钉十字架的百夫长,询问耶稣是否已经死了。百夫长证实确实如此。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后来有些人声称耶稣并没有死在十字架上,只是晕过去了。百夫长向罗马总督的证词却直接反驳了这个说法。而罗马人不会不知如何处决罪犯。
约瑟拿了一块用来裹尸的细麻布把耶稣包裹起来,并将祂的遗体安置在岩石凿成的坟墓里。这坟墓够大,可以容人走进去(可16:5)。除了约瑟之外,福音书作者还提到了两位见证这个地点的妇女─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这两人和撒罗米一起从远处看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他们三人都想在周日早上前往坟墓,完成为耶稣膏抹的工作(可16:1)。
为何要提到这三位女人?他们将是〈马可福音〉第16章中发现空坟墓的见证人,是耶稣复活重要的见证人。
讽刺的是,当耶稣的追随者“毫无作为”之际,犹太公会(即谴责耶稣的机构)的一名成员,却成了此时的“英雄”。我们如何确保在关键时刻不会错过这样的行动?
星期五 9月20日
第12课 受审并被钉十字架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历代愿望》〈在彼拉多的衙门里〉、〈髑髅地〉和〈成了〉三章,第723-764页。
“彼拉多原想释放耶稣。但他看出,为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尊荣,他不能这样做。他宁可牺牲一个无辜之人的性命,而不愿失去自己属世的权力。古往今来,多少人为避免损失或痛苦也这样牺牲了原则。良心和本分向人指着一条路;而自私自利却指着另一条路。潮流有力地朝着错误的方向沖去;于是那与邪恶妥协的人就很快被沖到犯罪的深密黑暗之中了。”——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738页。
“我们众人的罪孽都放在我们的替身和保人基督身上。祂被算为有罪的,为要救赎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此,亚当每一个子孙的罪这时都重重地压在祂心上。上帝对罪恶的忿怒,就是祂对于不法之事所显示的憎恶,使祂的儿子心中惊慌不已。基督的一生都在向堕落的世界宣讲天父怜悯和赦罪之爱的佳音。祂讲论的中心思想,乃是罪魁得蒙救恩的喜讯。可是祂现在既负了可怕的罪担,就看不见天父慈爱的圣颜。上帝在救主受最剧烈痛苦的时刻向祂掩面,使祂肠断心碎,其伤痛是世人永不能充分明白的。祂心灵上的创伤,使祂几乎感不到肉体上的痛苦。”——同上,原文第753页。
讨论问题
①仔细观察代赎神学对怀爱伦(及圣经;如赛第53章)的重要性。为什么任何企图淡化基督代替我们而死、为我们的罪付出代价的核心神学都是错误的神学?
②当今世界除了耶稣之外,还有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是“巴拉巴”?
③关于不要论断外表,亚利马太的约瑟及其见证告诉我们什么?
④回顾但9:24-27。为何你应能向任何对此提问的人提供相关的圣经研究?你能办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