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 2024年第3季7~9月
作者:托马斯.薛弗
第3课
《争议》
7月13日~7月19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可2:1-3:6;弥6:6-8;撒上21:1-6;可3:20-35;路12:53;14:26。
存 心 节:
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马可福音2:27、28)
可2:1–3:6包含五则故事,说明耶稣的教导如何与宗教领袖的教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叙事采用特定模式,每一个具连续性的故事都透过平行主题与先前的串连,最后一个故事再重新连结至第一个。
这些故事中的每一篇都以不同层面诠释了耶稣的身份,可2:10,17,20,28中的陈述便是例证。我们在周日、周一和周二研读的内容将更深入探讨这些故事和基督所陈述的意思。可3:20-35则是周三和周四学习的主题。
我们也将看到福音书作者使用的技巧范例,这种技巧被称为“三明治结构”。这种叙事模式在〈马可福音〉中至少出现了六次。在每个篇幅中,耶稣本质的某些重要面向以及祂作为弥赛亚的角色,或门徒身份的本质,都是其中的焦点。
本周,我们将阅读一些关于耶稣的记载并从中学习。
■研究本周学课,为7月20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7月14日
第3课 争议
【治愈瘫痪的病人】
阅读可2:1-12。当瘫子被带到耶稣面前时,他在寻找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这人瘫痪且无法行动;因此,他的四位朋友不得不把他带到耶稣那里。当他们打开屋顶将那人縋下来到耶稣面前时,可2:5指出,耶稣“见”到了他们的信心。信心怎样才能令人看见呢?它就像爱一样,总是透过行动变得清楚可见,正如瘫子的朋友们坚持公开表明的那样。
这人明显的需要是身体上的。然而,当他来到耶稣面前时,耶稣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指他的罪得赦免。整个场景中,这人一言不发。相反,宗教领袖(在他们心里)却反对耶稣刚才所说的话。他们认为祂的话是亵渎且毁谤上帝的,是霸占了上帝独有的特权。
耶稣使用一种典型的拉比论证法,即“较小到较大”的方式,就反对者的立场来对付他们。祂说一个人的罪被赦免是一回事;让瘫痪的人真正行走又是另一回事。如果耶稣能够使人靠着上帝的大能而行走,那么祂赦罪的主张就得到了肯定。
阅读弥6:6-8。这段经文如何解释耶稣和领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
这些宗教领袖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公义、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他们如此执拗于捍卫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却对上帝在他们眼前的作为视而不见。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人改变了对耶稣的看法,尽管耶稣给了他们足够的证据去理解祂来自上帝:不仅让他们知道祂能读懂他们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不简单的壮举),而且也以他们无法否认的方式当着他们的面治愈了瘫痪之人。
我们该如何谨慎避免落入同样的陷阱:过度沉迷于宗教形式,以致忽略了宗教真正重要的本质(见雅1:27)?
星期一 7月15日
第3课 争议
【呼召利未和禁食的问题】
阅读可2:13-22。亚勒腓的儿子利未是谁?为何有人反对他成为耶稣的门徒?
在耶稣时代,税吏是当地或罗马政府的公务员。他们在犹太地的犹太人中并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经常超收税款,以压榨同胞的手段致富。犹太教对宗教法的评论,在《密西拿》的小册子“洁净篇”说:“如果收税人进入一栋房子(里面的所有东西)就会变得不洁净……”
因此,当文士们不以为然地问“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也就不足为奇了。耶稣是如何回答他们的呢?祂并没有拒答。相反,祂点明了他们在理解上的错误,需要医生的乃是生病的人,而不是健康的人。祂因此声称自己是属灵医生,能够医治因罪而患病的人。医生难道不应该去病人所在的地方吗?
可2:18-22提出了一个新主题。这是这五个涉及争议之故事中的核心故事。上一部分包括利未所提供的盛宴,下一个故事则围绕着禁食的问题。它包含一项质疑:为何耶稣的门徒不禁食,而施洗约翰和法利赛人则禁食?耶稣用一个例子,或者说比喻来回应,祂将自己的存在比喻成一场婚宴。如果宾客们都禁食的话,那么这将是一场极其怪异的婚礼。但耶稣也预言有一天新郎将被带走,这譬喻指向了十字架。那时将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禁食。
耶稣继续用两个例子来强调祂与宗教领袖们在教导上的差异——旧衣服上不会缝新布,旧皮袋里不会装新酒。对比基督的教导和宗教领袖们的教导,这是多么有趣的表达方式!可见拉比们的作风是多么腐败。如果人们不够谨慎,即使是真正的宗教也可能会变为黑暗。
今天,哪些人可能会被视为是耶稣时代的税吏?我们如何调整对他们的看法?
星期二 7月16日
第3课 争议
【安息日的主】
在可2:23、24,法利赛人指责门徒犯了安息日。依照犹太人的传统,安息日需禁止从事的劳动有39种,在法利赛人看来,其中也包括门徒所做的事。
阅读可2:23-28。耶稣如何反驳法利赛人的指控?
耶稣以大卫食用圣饼的故事来回应(撒上21:1-6)。陈设饼在安息日时被撤去;因此,大卫的旅程很可能是发生在安息日的紧急逃亡。耶稣辩论道,如果大卫和他的追随者吃陈设饼是正当的,那么祂的门徒采摘和吃谷物也是正当的。耶稣进一步指出,安息日是为了人的利益而设立,不是反其道而行,况且祂所宣称的基础源于祂就是安息日的主。
阅读可3:1-6。这个故事如何说明耶稣的观点,即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
耶稣再次面临与宗教领袖们关于安息日的争论(但请注意,争论从来都不是关于安息日本身)。如果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宗教领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指控祂。耶稣并没有对他们避而不见。祂在行善与作恶、挽救生命与害人性命之间展现了对比。对于问题,祂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行善和救命作为安息日的活动更为合适。
耶稣继续医治这人,这激怒了祂的对手,他们立即着手计划要杀祂。这个故事的讽刺之处在于,那些想要坐实耶稣违反安息日律法的人,自己却在当天处心积虑策划祂的死,从而破坏了安息日。
从这些记载以及我们在现代遵守安息日所面临的挑战中,你可以得出哪些遵守安息日的原则?
星期三 7月17日
第3课 争议
【三明治叙事结构(上)】
阅读可3:20-35。你认为这段经文中交织的两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联?
这段经文是〈马可福音〉中的第一个“三明治结构”,一个故事先展开,中途被另一个故事打断,随后第一个故事才完结。
表面的故事是关于耶稣的亲属们因认为祂癫狂了而要干涉祂的行为(可3:21)。内核的故事却是耶路撒冷的文士指控耶稣与魔鬼勾结(今天的学习重点是可3:22-30的核心故事)。
在可3:22中,文士指控耶稣的医治能力来自魔鬼。耶稣首先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撒但与自己作对,这是全无道理的。耶稣接着谈到了一个国度、一个家庭和撒但本身的分裂,显示这种作对和纷争对他们的成功来说是多么荒谬。但主却扭转了局势,谈到要捆绑一位壮士以进到他家来抢夺他的家具。在最后一个例子中,耶稣就是那进入撒但家的小偷,祂捆绑黑暗之君好释放他的俘虏。
阅读可3:28-30;什么是不可赦免的罪,其中意义为何?
不可赦免的罪就是违背圣灵的罪,称圣灵的工作为魔鬼的工作。请注意可3:30。耶稣在可3:28、29中会这么说话,是因为可3:30中的文士说在祂里面有污鬼,而实际上祂有的是圣灵。如果你把圣灵的工作称为魔鬼的工作,那么你就不会听从圣灵,因为没有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愿意跟随魔鬼的引导。
为何担心你可能犯了“不可赦免的罪”,就代表你其实并没有犯呢?为何恐惧本身就证明了你其实并不害怕呢?
星期四 7月18日
第3课 争议
【三明治叙事结构(下)】
阅读可3:20、21。什么经历使耶稣的家人认为祂失去了理智?
指控一个人精神错乱是相当严重的。通常,这源自于一个人对其自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经验。耶稣的家人这样的认定是因为祂太忙了,没有时间停下来吃饭。于是他们想要管辖祂,这就是这段三明治结构中断的地方,这里被文士指控耶稣与魔鬼勾结的内核故事打断了。
这个三明治结构的外部故事和内核故事之间存在着奇妙的相似之处。耶稣自己家人对祂的看法似乎与文士的看法相似。家人说祂癫狂了,而文士说祂与魔鬼勾结。
阅读可3:31-35。耶稣的家人想要什么?祂如何回应?
这个场景可能看起来很奇怪。如果你的母亲或其他家人来探望你,你理应和他们见面不是吗?问题是当时耶稣的家人想要的与上帝的旨意不符。耶稣认识到这一真理,并在这段经文中重新定义了家庭。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祂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祂是上帝的儿子,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人就是祂的家人。
在〈马可福音〉的三明治叙事结构中的两个故事共同蕴含着深刻的讽刺。在内核故事中,耶稣说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乍一看,在外部的故事中,耶稣自己的家,祂的家人,似乎也是分裂的!但耶稣透过重新定义家庭而解决了这个难题。祂真正的家人是那些与祂一起遵行上帝旨意的人(见路12:53;14:26)。
纵观历史,基督徒多次发现自己与亲属之间的疏离。这是十分挣扎且艰难的经验。〈马可福音〉中的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耶稣也经历过同样的困境。祂十分了解这种感受,并且能够安慰那些常常感到痛苦和孤独的人。
星期五 7月19日
第3课 争议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历代愿望》〈利未马太从税吏到门徒〉一章,原文第272-280页,以及〈安息日〉一章,原文第281-289页。
“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耶稣答道:‘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牠抓住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太12:10-12)
“那些窥探基督的人恐怕陷入困境,所以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祂。他们知道祂讲的是真理。他们宁可让人受苦,也不愿违反传统。同时他们肯搭救一头牲口,以免牲口的主人遭受损失。这样,他们爱护无知的牲口,过于顾惜那按上帝形像而造的人。这真足以说明一切伪宗教的本质。这些虚伪的宗教都起源于人想高举自己过于上帝,但其结果则使人堕落到禽兽不如的地步。每一个违抗上帝主权的宗教,都是骗取人在受造时所有的光荣。这光荣将要借着基督恢复在人身上。每一种虚伪的宗教,都教训人轻视人类的需要、痛苦和权利。但基督的福音则重看世人是基督的宝血所换来的,并教导人体贴他人的需要和困苦。耶和华说:‘我必使人比精金还少,使人比俄斐纯金更少。’(赛13:12)”——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第286、287页。
讨论问题
①对于像可2中的瘫子一样默默受苦的人,你和当地教会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或做法对其付出体贴和关怀呢?
②想想那些拒绝耶稣的宗教领袖们是如何被仇恨、传统、教条和宗教所蒙蔽,以至于祂的神迹本应让他们向祂敞开心扉,但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作为上帝的百姓,我们应如何谨慎并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
③对于那些因信仰而被直系亲属拒绝的人来说,你的地方教会如何成为他们的“家庭”?
④再深入思考“不可赦免的罪”的问题。在班上讨论它的含义以及我们如何确保不犯下这样的罪。